電影頻道6.30播出《人工智能》 用AI探尋情感真諦
電影網(wǎng)專稿當人工智能有了自主意識,電影諦人類將何去何從?近年來,頻道隨著諸如ChatGPT等強大AI機器人的播出誕生,在無形之中給人類社會拋出了一個難題“當科技的人工發(fā)達致使機器人擁有了情感,這真的尋情是一件好事嗎?”
在電影《我,機器人》播出時,電影諦我們曾發(fā)布過這樣一條關(guān)于“機器人自我意識覺醒”的頻道短視頻,并引起了廣大網(wǎng)民的播出激烈留言討論。
本周,人工電影頻道將播出另一部引人深思的尋情科幻電影,導演史蒂文·斯皮爾伯格執(zhí)導的電影諦《人工智能》,這部電影所講述的頻道就是關(guān)于一個擁有人類情感的機器人的故事。影片于2001年6月29日在美國上映,播出距今已經(jīng)22年。人工斯皮爾伯格有沒有想到22年后的尋情人工智能會發(fā)展到今天這個地步呢?
跨越千年的愛
一個機器人制造公司的員工亨利和他的妻子,收養(yǎng)了第一個被輸入情感程序的機器人男孩大衛(wèi)。隨著日復一日的相處,大衛(wèi)貌似真的成為了夫妻倆的兒子,但一切的平靜都隨著他們真實兒子的歸來而被打破了。
而大衛(wèi)也因變故不得不離開他的“父母”,并踏上了尋求成為“真正的人”的道路。擁有人類情感的人工智能——這聽起來似乎是一個很危險的存在,但在這部電影中身為機器人的大衛(wèi),卻有著無盡悲涼的底色。
大衛(wèi)的人類母親莫妮卡,由于親生兒子病危,為了彌補自己心中的空缺而喚醒了大衛(wèi),讓它成為了自己兒子的替代品,并在親生兒子歸來后殘忍的親手拋棄大衛(wèi)。
大衛(wèi)的人類父親亨利,他之所以把大衛(wèi)接回家,只是因為將大衛(wèi)看成了一件能夠緩解妻子痛苦的禮物。
當千年之后,人類早已絕跡,封印在冰雪下的大衛(wèi)被外星人所喚醒時依舊只有一個念頭:把我變成真正的小孩,讓我回到媽媽身邊。
令人感到諷刺的是,本該擁有更深厚情感的人類,在這部電影中似乎變得與機器人一般冷酷,而本該無情的機器人卻擁有這部電影中最永恒不變的情感。
看完電影的人或許心中都會有這樣一個疑問:難道人類多變的情感終究是連數(shù)字堆砌起來的程序都不如嗎?
一部電影,兩位導演
《人工智能》的創(chuàng)作歷程可謂是一波三折。影片最初的導演并非是斯皮爾伯格,電影最初的靈感其實是來源于著名的電影大師庫布里克。這也使得《人工智能》這部電影同時擁有了兩位影壇大師的影子。
斯皮爾伯格(左),庫布里克(右)
庫布里克一直鐘愛1969年一篇名為《玩轉(zhuǎn)整個夏天的超級玩具》的小說,并想改編成電影,所以在1985年,庫布里克找來老友史蒂文·斯皮爾伯格與簡·哈蘭一同擔綱制作人。
但由于當時并沒有找到合適的童星能演好“大衛(wèi)”這個角色,再加上當年的電腦技術(shù)不夠成熟,無法創(chuàng)作出CG“大衛(wèi)”形象,所以庫布里克暫時擱置下了本片。
1999年,這位時年71歲的偉大導演因心臟病突發(fā)與世長辭,《人工智能》成為了他未完成的遺愿。
在哈蘭和庫布里克妻子的懇求下,史蒂文·斯皮爾伯格決定親自擔任影片編導,他說:“80年代,我從庫布里克口中得知了這個讓人無法忘懷的美妙故事,我被其中科學與人性的巧妙融合深深吸引了,斯人遠去之后,就讓我來為他講述這個故事吧。”
本片的大部分拍攝工作都是在加州的華納攝影棚中完成的,一共67天拍完。電影最受關(guān)注的演員無疑是飾演大衛(wèi)的海利·喬·奧斯蒙。
他的銀幕首秀是在世界影史著名佳作《阿甘正傳》中飾演阿甘的兒子,并在1999年憑借電影《第六感》榮獲了奧斯卡金像獎、金球獎最佳男配角等8項提名。
《阿甘正傳》(上),《第六感》(下)
作為天才童星,海利·喬·奧斯蒙在電影中的演技自然可圈可點,他將大衛(wèi)對母愛的執(zhí)拗追求演繹得細膩入微,帶給了觀眾強烈的共情感。
飾演大衛(wèi)的患難之交——機器人喬的演員裘德·洛,在影片中也貢獻了精彩的演技。完美的肢體表達加之帥氣十足的外貌加持,似乎裘德·洛真的就是影片中那個迷人的機器人舞男。
影片在拍攝過程中也遇到了許多難題,其中最嚴峻的一個難關(guān)就是如何呈現(xiàn)出一直跟隨在大衛(wèi)身邊的泰迪熊。
泰迪熊是模型與數(shù)字技術(shù)的復雜集合體,對于它的拍攝需要將電腦畫面和實拍影像天衣無縫地融合到一起。
這只看似平平無奇的泰迪熊身上實際裝有50個伺服電機,其中有24個位于頭部,特效技師可以借此控制復雜的面部動作,看似輕巧便攜的小熊足有30磅重。
就連海利·喬·奧斯蒙在看見泰迪熊時也說“它真是一個超級玩具,因為在體內(nèi)各種電機的作用下,它不但能擺動身體、鼻子和耳朵,還可以抓住物體,我真的差點就信以為真了。”
影史中的人工智能電影
在世界影史中機器人形象的初步誕生,可以追溯到96年前。1927年,電影《大都會》成為了世界上第一部拍攝關(guān)于人工智能的影片,也是影史上制作成本最高的默片。
上文所提及的《人工智能》最開始的導演——電影大師斯坦利·庫布里克在1968執(zhí)導的電影《2001太空漫游》,被譽為“現(xiàn)代科幻電影技術(shù)的里程碑”。
電影中產(chǎn)生人類情緒且反殺人類的AI程序哈爾,讓多少人在那一刻意識到了高度進化人工智能的可怕。
1982年,根據(jù)著名科幻作家菲利普·K·迪克的小說《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?》改編的電影《銀翼殺手》上映,電影的主角“復制人”是一群由人工智能技術(shù)創(chuàng)造的機器人。這部電影的上映進一步引發(fā)了人們對于人類和人工智能之間關(guān)系的思考。
1984年,詹姆斯·卡梅隆執(zhí)導,阿諾德·施瓦辛格主演的電影《終結(jié)者》問世,施瓦辛格飾演的具有人類面容皮膚的滲透性終結(jié)者T-800也成為了影史上最著名的機器人形象之一。
1999上映的《機器管家》講述了一個機器人與人類相愛并最終變成人的夢幻故事,作為一部機器人主題電影,雖然沒有華麗的特效,但《機器管家》溫情的故事表達也讓影迷們印象深刻。
由威爾·史密斯主演,于2004上映的電影《我,機器人》中自我意識突然覺醒的機器人令人不寒而栗,電影中的打戲也是精彩紛呈。
2014年上映的迪士尼與漫威聯(lián)合出品的第一部動畫電影《超能陸戰(zhàn)隊》中的機器人大白憑借其可愛的外形火爆全球,電影也獲得了第87屆奧斯卡“最佳動畫長片”獎。
當機器人擁有了自我意識和情感,我們是否應當賦予它們與人類一樣的權(quán)利?如果未來有一天,當你面對著一個和《人工智能》中的大衛(wèi)一樣近乎于人類的機器人時,你又會作何反應?
電影頻道將于6月30日(星期五)播出電影《人工智能》,讓我們從人工智能的視角探尋情感的真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