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.6分!《年少日記》為何是年度最高分院線華語片
電影網(wǎng)專稿 在剛剛落下帷幕的分年第42屆香港電影金像獎,導演卓亦謙憑借該片,少日拿下了新晉導演的何年華語獎杯,成為最強新人王!度最
在此之前,高分該片已經(jīng)提名入圍了包括上海國際電影節(jié)亞洲新人獎、院線亞洲電影大獎在內的分年國內外多項重要大獎,更是少日抱回了亞洲電影大獎最佳新導演的獎杯。
該片自上海國際電影節(jié)、何年華語金雞影展展映以來,度最場場售罄;在中國香港地區(qū)上映之后,高分短短一個半月收獲2345萬港幣,院線成為2023年香港地區(qū)的分年華語片票房亞軍。
不管是少日業(yè)內的認可,還是何年華語影迷觀眾的支持,電影《年少日記》可謂是過去一年最強的導演首作。影片已于4月13日-14日開啟了超前點映,短短2小時,影片在豆瓣從8.5分漲至8.6分,繼續(xù)穩(wěn)居過去一年最高分的院線華語電影。
電影因為一封沒有署名的遺書,讓中學教師想起了自己曾經(jīng)經(jīng)歷的童年往事。
當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成為當下熱議話題,社會新聞版面越來越頻繁出現(xiàn)相關事件的時候,監(jiān)制爾冬升和導演卓亦謙憑借電影人的這份社會責任感,用這部《年少日記》展現(xiàn)出這一問題。
這些曾經(jīng)被忽略的問題,也或多或少存在于我們成長的周邊。
而《年少日記》最難能可貴的是,在展現(xiàn)問題的同時,它依舊在教會受傷者如何治愈,這恰恰是這部高分華語片打動觀眾內心的關鍵,也絕對是每個家長的必看之作。
日記對話,療愈自我
電影《年少日記》的英文名叫,“Time Still Turns the Pages”,如果直譯,“時間仍在翻篇”。其中,最為精妙的地方則是“Pages(文稿)”。這里的“文稿”在影片中有著兩個明確的意向。
第一個是電影開場不久的那份遺書。
當學校工作人員撿到一份未署名的遺書,交給了學校的高三老師之后,老師們商討過程中,出現(xiàn)了兩種不同的態(tài)度——
尖子班老師想著成績,認為只是學生的玩笑;而男主角鄭老師則堅持追查輕生者,因為這份遺書,讓他想起了自己充滿暴力和遺憾的童年時代。
這也引出了“文稿”代表的第二個意象,就是中文片名中的“日記”。
日記作為媒介承載了對當下和過去的記錄功能,影片便是以過去(小男孩)-現(xiàn)在(鄭老師)雙線進行敘事,講述這段成長。
而電影里第一次提出日記的時候,是小男孩父親向校長請教,對方是怎么培養(yǎng)出考上重點大學的孩子。校長沉思了一下,表示自己讓孩子寫日記,日記可以鍛煉孩子語言表達能力,同時也能加強父子之間的溝通。
這個對“日記”作用的設定,就已為這部電影設下了題注。
在很多人成長中,日記不僅用于記錄當天發(fā)生的事情,而且記錄自己的心理活動,具有一定的隱私性。當然,幾乎每個小孩都遇到過日記被家長偷看的經(jīng)歷。
孩子真的能通過日記和家長完成溝通嗎?這似乎沒有明確的答案。
電影里,這本塵封多時的日記,藏著的是男孩在嚴厲,甚至畸形家庭環(huán)境下的生存。這也真正是電影想探討的核心問題——原生家庭創(chuàng)傷。
兩個時空因為日記開始了一場對話,男孩過去的記錄,以及多年后鄭老師的回復,兩份文稿在同一空間重逢,是一場重新養(yǎng)育自己的旅行,更是尋找自我和解的出口。
家庭創(chuàng)傷,該如何療愈
導演把故事設定放在中產(chǎn)階級家庭里,也傳遞出孩子成長創(chuàng)傷和家庭的經(jīng)濟狀況沒有關系,核心還是在于“人”本身。
父親的設定上,導演做了不少細節(jié)。
他第一次在臺上演講時,就提到自己出身家境并不優(yōu)渥,是憑借自己的努力,一步步有了現(xiàn)在的條件。他對外努力維持闊綽、體面的家庭形象,但一轉身,他對妻子說的是,“這個家的東西都是我買的。”他不經(jīng)意間,已經(jīng)慢慢把家變成牢籠。
男孩曾經(jīng)和母親有一場在車里的對話。男孩覺得自己精神狀態(tài)不好,每天睡不好,希望可以去看精神科。但母親直接拒絕了,她不接受,同時也不允許這個情況的出現(xiàn),所以她只會怪責男孩貪玩。
家庭暴力之下,就連母親都活在陰影里,一度失去自我。男孩,乃至其他人如何療愈自我,也是《年少日記》所思考的。
自我療愈,不是“對不起”
生活在這個家庭之下,男孩最多的一句話是,“對不起”。孩童在成長中的每個答案都是被外界賦予,他不知道自己所作所為是否正確。在這個家里,他的安全感來自漫畫和玩偶,他的溝通依舊只能和玩偶的自言自話。
真正給予他力量的實則是他最愛的漫畫,漫畫總是不斷告訴他要加油,在長大之后,要成為想成為的大人。
但最后漫畫和玩偶沒有逃離父親殘酷的處理,只有“對不起”成為了男孩向父親,甚至向老師辯解的詞。因為大人給的答案,和他原來的認知并不一致。
孩子的世界真的該是如此嗎?尤其是《年少日記》里的男孩,他試圖站在天臺,看更遠的景色,喊出內心的苦楚,最終或多或少,都被父親的雞毛撣子變成了泡影。父親只希望他能變成一種人,如他的名字一般。
導演對于男孩的成長,很巧妙地通過四次對樓梯的俯拍。大家都知道,如果從上往下看別人爬樓梯的話,一定會有盲區(qū),這就好似成長中遇到的這些種種困境。
從第一次出現(xiàn)是男孩自己,到第四次成為長大后的男主角。
四個鏡頭,已經(jīng)讓主角完成了自己的蛻變和理解,拾級而上,答案也已經(jīng)找到,對與錯,或許是完成一場自我和解的過程。
回到最初的那個問題,日記真的能幫助男孩實現(xiàn)和家人溝通的作用嗎?
可能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答案,畢竟在《年少日記》的故事里,每個人可能都會看到自己的過去。